城乡争优蝶变 | 游客乐了、村民富了,海曙山水文旅一体化发展有何秘籍?
来源:甬派 发布日期:2018-11-07 00:00 浏览次数:
字号: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的龙观乡李岙村刚送走一拨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吊红挂满枝头的章水镇李家坑村又迎来了一群群慕名而来的客人。

走进海曙四明山区域,一路行走、一路风景。

在龙观乡龙兴路,彩色沥青小道、龙文化牌楼、滨水慢行带等元素让这条欧式风情特色街区赏心悦目;在章水镇通远路5.7公里路段上,崭新的柏油马路、青青小草绵延一路,高大的香樟树点缀其中,村居立面焕然一新,山水墙绘和鹅卵石、旧瓦片、老石板等元素构成的景观小品不时出现,立刻让人找回逝去的乡愁。

除了高“颜值”的外表,海曙的新农村建设则为山乡注入了独具特色的内涵。

龙观乡近年新建包括全市首个海绵村大路村、全国光伏第一村李岙村等在内的15.6万平方米村居,476户农户喜迁新居。

章水镇“内聚外迁”,一方面打造四明山心的“中国美丽休闲山村”李家坑,另一方面建设医院、学校、银行等配套设施齐全的镇核心区块,农民居住品质大幅提升。

“以前住的是老旧阴暗的空心板房,大风天怕倒、大雨天积水,如今住上三层宽敞明亮的联排别墅,真是天地之别。”李岙村69岁的村民洪国芳自掏腰包每平方米约1000元,从380平方米的一套旧居,置换为179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两套屋顶安装着光伏发电板的别墅,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连儿子的婚房也有了着落。

更开心的是,每户村民每月能领到300元光伏发电补贴,他和老伴每月还有3100多元城乡养老保险。“生活无忧、心情舒畅。”洪国芳由衷感叹。

依托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和作为龙观乡“中国桂花之乡”发源地的优势,李岙村正在积极推动全村旅游发展,谋划强村富民之路。

“国庆桂花节期间,全村接待了2万多人次游客。桂花园内赏桂游客络绎不绝,桂花干、糖桂花等土特产也畅销。”李岙村村委会主任陈东杰介绍,刚被评为宁波“最美长寿村”的李岙村正整合周边古道、五龙潭景区、中坡山公园等资源,发展民宿、开发农家乐,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而在四明山深处的古村李家坑,纯美山水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财气”。2008年,李家坑村民李志平利用自家的院落开出了“环溪楼农家乐”,10年来,他眼见着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春赏樱花、夏玩漂流、秋摘吊红、冬观雪景。”李志平说,李家坑的好山好水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让美国、日本、伊朗等国外游客流连忘返,“农家乐一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

海曙还盘活山乡现存优质资源,推动山乡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铿锵的脚步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章水镇挖掘李家坑吊红、燕麻笋干、茅镬银杏、樟村切面、赤水云雾茶叶、低坪手工皂等优质农产品,引进郑家村蓝莓,杖锡村高山猕猴桃、红菇等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产销模式,将深山里的“瑰宝”推向市场。

章水镇还在宁波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镇村联动公司化运作,整合办公用房、厂房、土地、山林等点状闲散资源,打造成优质资源包,抱团脱贫。

“目前,投资2000万元,涉及章水镇郑家村、章溪村和龙观乡金溪村的浙贝母产业园区项目已经启动,将使章水地产贝母有更多的话语权,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章水镇镇长胡小峰介绍。

海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曙立足山水文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与生态保护并重、人居环境与生态产业共建,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挖掘了“金山银山”,更增添了“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特色。

依托四明山区域丰富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开发古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海曙区走出了一条山水换金银的发展路子。同时,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美丽集镇建设)为契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营造安居乐业的田园综合体,并通过扶持特色生态农业,加速推进民宿经济、光伏发电、海绵村庄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鱼水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