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纪委发布《关于全市2017年“四风”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就我市2017年查处的“四风”问题的老问题、新表现进行归类汇总,再次给全市所有党员、公职人员提个醒——“四风”这根弦,时刻要绷紧!
纠“四风”不会松劲
纠“四风”会不会是刮一阵风抓一阵?
伴随着近几年的持续高压和成效的显现,
有人猜想:
纠“四风”总该放缓步伐松松劲了吧?
面对这样的质疑和猜想,
数据是最好的答复。
▲2016/2017年度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量比较
纠“四风”不会止步,
越往后执纪越严!
《通报》释放出的这几个信号,
值得全市所有党员、公职人员注意。
首先,“陈年旧事”,不代表就会“翻篇”▼
其次,一旦被查处,通报曝光是常态▼
按照对2016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受到党纪政务处理人员,原则上都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要求,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通报曝光作为纠正“四风”问题的组合拳之一,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此外,下属违纪,领导亦须担责▼
党员干部违纪不仅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去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一案双查”,对抓工作不力、“四风”问题突出的,既严肃处理违纪人员,又追究有关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责任。
哪些人群易“触线”?
碰触“四风”红线的,有人是侥幸心理作祟,有人是纪律和规矩意识不足。那么,到底哪些人群最容易“触线”?
从去年查处“四风”问题的类型来看▼
▲2016/2017年度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类型比较
注:“其他”问题仅限于: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接受或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领导干部住房违规问题。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有规不守”依然不是个别现象。在我市日常监督检查中,关于公务接待报销票据不完整、手续不健全,公务用车未按规定程序申请审批等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占80%以上。在“五一”、端午、元旦、春节等多个节点的集中检查中发现,部分单位依然存在超标准发放元旦、春节值班补贴、违规发放伙食补助、不按规定安装公务用车GPS定位装置等情况。
从“触线”人群来看▼
基层党员干部“触线”人数占比较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紧下松”问题仍旧突出。
警惕“隐形变异”新动向
在作风建设高压态势之下,群众看得见、易于监督、显性的“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四风”问题并没有绝迹,有些问题“隐形变异”后悄然重现。
同时,通过巧立名目、“嫁接”在其他项目之下的变相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形式。
此外,各种“隐形变异”手段中,有“章”不全循、有“章”不真循现象也应引起关注。
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既要着力整治面上各种‘四风’问题,更要深挖细查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从而不断净化我市政治生态”。
新闻延伸
2018坚持“常”“长”纠“四风”
201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我们将在层层夯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等常规举措上,重点在‘抓常’‘抓长’上下功夫。”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加大政治纪律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中“不讲政治、不讲担当、不讲效率、不讲廉洁”问题,为市委中心工作落实提供坚实政治和纪律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和专项督查整治力度。在坚持常态化明察暗访的基础上,紧盯重要节点、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领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同时严格“一案双查”,加大责任倒逼力度,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针对隐形“四风”,接下来,市纪委将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借助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判排查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同时,探索通过开通公众号等形式拓宽举报渠道,开启24小时纪律“探照灯”。并不断深化部门协作,通过调取信息和凭证比对,精准监督隐形变异“四风”问题。
2018年,我市纪检监察机关还将通过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开展集中式监督检查、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等举措,集中整治、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以严明的纪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持续改进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