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东门村)
宁波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多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颇具地区独特个性和丰富内涵。你对这座城市的民居有什么印象?是书乡风雅、港村石韵?还是粉墙黛瓦、简约大气?
昨天下午,《宁波新传统民居设计》专家研讨会在市规划局召开。
会上,我们看到了关于宁波传统民居(限定为以晚清、民国时期建筑元素为主)今后的新设计理念和标准。
讨会上,来自市规划局、市农办、市住建委、市旅发委和市文广新局等各部门的代表以及专家们对于《宁波新传统民居设计》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对象界定
为宁波市域传统村落风貌协调区的农民自建用房。
此份设计报告源于市规划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对26个古村、7个新农村建设点及2个现代式传统民居调研结果。
不论是历史人文、还是环境风水,宁波传统民居都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历史要素
千年文明、缘水而建聚族而居
*汉—隋唐:由于北方、中原战乱,大批移民迁入浙东,给宁波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南北交流进一步加强,逐步缩小与北方社会的差距。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由于金兵侵袭,北方战乱重启。未被战乱波及的宁波社会发展水平已经逐步赶上北方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繁华、富庶的地区。
*明朝时(公元368-1644年):现今浙东的行政辖区基本定型,浙东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
文化要素
宁波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在经世致用、人本思想上更注重实效,形成了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商帮文化和藏书文化。
环境要素
气候温润、地域多元江南水乡
宁波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整个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按地形可分为三类——
*水乡平原
宁波东北部,最主要的部分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是典型的水乡平原地形。
*丘陵山区
宁波西南部,其间有发源于天台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同一走向的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展延成南部诸山。
*濒海岛屿
主要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和东海舟山群岛等大量岛屿,其地势崎岖,地形以山地为主。
(栖霞坑村)
审美倾向
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青砖瓦爿
宁波地区民居常使用石灰、蛎灰等材料作为保灰浆和粉刷墙面保温用,形成“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景色。
砌墙有实叠和空斗砖墙两种——
*实叠清水砖墙:多数在墙基石以上砌至窗槛下这样高度,也有全部清水砖实叠大墙。
*空斗砖墙:用立顺砌及立丁砌法,交互插接形成空斗,空斗内可填碎。
结构功能
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通过高大的山墙隔断,在顶层加筑马头墙,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
巷内较封闭,墙体基本上不导热,空气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了循环的“巷风”。
马头墙——
在浙东民居中常见的构建体属“马头墙”最具代表性,它又名“封火墙”。
*邻里建筑间防止火势蔓延至他人居住空间而建造的实体墙面。
*从外观上观看,如同海港码头前的层层石阶,故名叫“码头墙”,取谐音因此改作“马头墙”。
*人们用以镇火消灾祈福之意。
观音兜——
是古代建筑形式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的民居。
*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
*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在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意思。
此外,空间布局和奇巧装饰也值得关注。
宁波传统民居的平面类型有很多,单体平面大致有“一”字形、“凹 ”字形和“工”字形等,再由此基础上形成的“口”形、“日”形、“目”形、“田”形或规模更大的住宅,都是在三合院,四合院的基础上以它为标准单元拼接出来的。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口号,书和港是宁波的两个重要的城市符号,亦可作为独特的地理及文化特征符号反应在民居设计中。
宁波传统民居建筑与江苏、安徽一代的民居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影响,在历次人口南迁的影响下,在建筑符号的运用与表达、装饰艺术风格与手法上兼容并蓄,又呈现出浓厚的宁波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书乡风雅、港村石韵,或许就是未来宁波传统民居的一种风貌意向。
此外,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山地、平原、临海、水乡),合理利用地形及环境特点,体现不同地域的民居特征,同时新建民居建筑应延续原有村落肌理。
传统民居以“高墙窄巷、四水归堂”为基本特点,平面相对复杂,通常有门厅、正厅、偏房、牌楼门、正厅、后厅等组合形式,讲究中轴的序列感,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
现代民居建筑平面相对简洁,功能空间紧凑,建筑内部功能空间不追求序列感和中轴对称,按生活起居需求布置,空间序列构成仅以前后院和主体建筑为主。
下图就是对未来宁波传统民居的打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