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由于早期规划时并未考虑到后期停车需求,停车难、乱停车现象尤为明显,为此,我市各地开展了老小区停车位综合整治。整治后,给小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实现停车位改造的长效管理?近日,我市各媒体聚焦老旧住宅小区停车位改造问题进行了采访。
宁波日报、甬派报道
老小区如何告别“停车的烦恼”
长期以前,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老小区的“停车难”一直备受关注。我市相关部门和部分小区展开了积极探索。那么,如何结合老小区改造与环境整治来缓解这一问题呢?业内人士认为,注重停车位改造与强化管理并举,建立长效机制,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改造“挖潜”
中午时分,走在幸福苑社区内樟树街48弄,可以看到这里的绿化带生机盎然,每辆车子都规规矩矩地停在路边新划的停车位里,而停车位还略有空余,整个小区看起来干净整洁,车流畅通,停车秩序井然。
幸福苑社区是鄞州东柳街道一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居民户数2800余户,小区内有1200多辆车。由于这个老小区停车设施欠缺,停车难在近几年来一直是个大问题,这里还有学校和幼儿园、商业街,人流量比较集中,道路发生拥堵、停车位不够是常态。
变化源于前年开始的老小区停车设施改造。社区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居民希望进行停车位改造。在市、区两级治堵办和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社区请了设计单位对停车位改造做了初步方案,总投资450万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承担。
2016年8月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施工队首先选择在幸福苑小学周边改造,到9月份开学时基本改造完成,增加了不少停车位,前来接送学生的家长纷纷对这一改变点赞。
社区主任竺彭明告诉笔者,到2016年年底改造结束后,社区新增800余个划线停车位,景观改造5934平方米,对绿化进行补种,并升级换代,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品质,还建立了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今年8月,社区顺利安装了4套道闸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道闸系统的安装,不仅能使这个老小区实现人车分流,增加汽车行驶的流畅度,还能够有效保障住户安全。
江北双东路小区有居民548户,车辆200多辆,原先有80几个停车位,供需缺口较大。为此,政府投入100多万元,于去年9月底完成改造,使总车位达到164个,初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区内管理
联丰玫瑰苑是1997年交付的老小区。几年前,通过改造,新增了357个车位,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但由于部分居民乱停乱开,在高峰时段,仍会有拥堵现象。
“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小区道路和停车位的管理,力图进一步解决停车难和拥堵问题。”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介绍,一支名为“眼镜督导队”的停车监管队伍近期开始活跃在社区。这支队伍有46名成员,由居民自发成立,大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穿戴统一的制服和袖章,在早晚的上下班高峰期出门巡逻,将违规停车的画面拍摄下来并上传至小区微信群曝光,并用纸笔记录开出提醒式“罚单”,及时联系车主劝导挪位。“第一次沟通会比较困难,我们会保持耐心和友好的态度,说服车主遵守规则,考虑小区居民的集体利益。”刚成为督导员不久的小区居民王女士表示。
如今,社区“居民自治”开展停车管理的模式大有成效,小区保有车辆和存有车位量的比例优化至1:1.3,小区门口也安上了提示剩余车位的LED屏幕,高峰期的停车难题几乎不复存在。
据海曙区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海曙已对多个老小区内路网进行了合理规划,保证“生命通道”畅通,采用智能社区门禁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车位使用率,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在鄞州丹凤社区,社区保安加强了道路通行管理,通过对主要人行通道的隔离,恢复了慢行功能,提高了老人和小孩活动的安全性。
长效管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只有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和居民共同参与,直面问题,形成合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老小区才能早日告别“停车的烦恼”。
“近年来,为了解决老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截至2017年年底,主城区完成近70个老小区的停车位改造,新增停车位1.1万个。”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结合我市老小区改造试点,同步推进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全市拟改造老小区停车位1700个。
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吕晨曦曾就老小区停车问题做过专题调研。他认为,2000年前交付的老小区大多数没有规划停车位。为此,一方面应当挖掘潜力,弥补历史旧账;另一方面应当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以静制动调节汽车的不合理增长。只有两头并重,方能见实效,否则之前的努力也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宁波晚报报道
停车位综合整治后,老小区面貌大变样
居民自发成立监管队规范停车
老小区由于早期规划时并未考虑到后期停车需求,停车难、乱停车现象尤为明显,为此,我市各地开展了老小区停车位综合整治。整治后,给小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实现停车位改造的长效管理?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停车位整治后,小区品质提升
幸福苑社区是鄞州东柳街道一个规模较大的社区,有车辆1200多辆。由于停车设施欠缺,停车一直是个大问题。
变化缘于前年开始的老小区停车设施改造。在市、区两级治堵办和街道的支持下,社区请了设计单位对停车位改造做了初步方案,2016年8月改造工程启动。
社区主任竺彭明告诉记者,2016年年底改造结束后,社区新增800余个划线停车位,并建立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同时,改造景观5934平方米,提升整个社区的品质。今年8月,社区安装了4套道闸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很快将正式使用。道闸系统的安装,使小区实现人车分流,增加汽车行驶的流畅度,保障住户安全。
“原来以为小区停车位改造会破坏绿化,现在看来,绿化带虽然后退了,但实际绿化面积并没损失多少,而且道路宽了,社区品质也提升了。”家住樟树街105弄的沈阿姨高兴地说。
居民自发成立监管队规范停车
联丰玫瑰苑停车位整治后的小区道路。
停车位改造好了后,如何实现长效管理,保持车辆停放有序?记者从海曙区住建局获悉,联丰玫瑰苑小区采用社区“居民自治”进行停车监管,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1997年交付的联丰玫瑰苑小区曾是“停车难”问题爆发的热点区域。经过停车位改造,腾出357个全新车位。停车位增加,停车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也有一些车主不按规范停车,为此,实现长效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很快,一支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停车监管队出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们大多是热心小区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穿戴统一的制服和袖章,在早晚高峰期出门巡逻,将违规停车的画面拍摄下来,上传至小区微信群曝光,并开出温馨提醒单,及时联系车主挪位。”海曙安丰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说,如今,社区“居民自治”开展停车监管的模式成效显著,督导员队伍不断扩大。
记者从市治堵办获悉,截至2017年年底,主城区完成近70个老小区的停车位改造,新增停车位1.1万余个。今年,将结合我市老小区改造试点,同步推进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全市拟改造老旧小区停车位1700个。
现代金报报道
宁波67个老旧小区完成停车位改造
新增车位约1.2万个 乱停乱放的现象少了
由于建成年代早,配套车位少,老小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备受诟病。近日下发的《宁波市推进中心城区老旧住宅小区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再次集中火力直面这一顽疾:一方面,加强老旧小区车辆停放管理。另一方面,推广智慧停车,鼓励和引导增设停车位,等等。
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心城区已有67个老旧小区完成停车位改造。那么,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记者来了个回头看。□金报记者樊莹
改造后停车位大大增加小区乱停乱放的现象少了
金报曾关注过的鄞州白鹤街道丹凤社区,是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老小区,最初规划车位严重不足。
2016年改造前,丹凤社区私家车保有量有500多辆,但与之对应的正规停车位只有88个。居住在这里的人,大部分是需要见缝插针地找停车位。
“社区的道路本就不宽,而停了车后,留下的过道空间大大压缩。”当时有车居民常常抱怨,基本上晚上7点以后,小区就没有能停车的地方了,转几圈也不一定找得到。再加上横七竖八停放的车辆,严重影响交通。
变化是从列入首批整改名单后开始。参照方案,丹凤社区将部分绿化带拓展成道路,剩下的绿化带原封不动保留。涉及到靠近居民楼或者绿化相对稀少的地带,坚决不动。这样一改造,车位达到了500余个,居民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同时,该社区人行道边沿每隔2米左右就设置一个石墩,防止车辆横行占用人行道、绿地的行为。施工结束后,小区里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少了。
类似做法的还有幸福苑社区,这是鄞州东柳街道一个规模较大的社区。
3年前经摸查,私家车保有量约1200辆,附近还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以及一条商业街,使得道路拥挤、停车位不够是常事。
后来,幸福苑社区经过改造,新增了800多个划线车位,居民再也不用“乱抢”了。小区内消防通道等处还标明了“生命通道禁止停车”,提醒过往车辆和居民,一切遵守秩序。
尽最大可能利用好空间让车辆通行更加顺畅
这两年,宁波市陆续进行了东海花园、朝晖社区、常青藤社区等老旧小区缓解停车难的综合整治工作,其中鄞州区的华光城社区很具有代表性。
这个社区曾是出了名的停车难小区。争抢车位、临停堵路……居民徐阿姨回忆起过往的混乱场景,连连摇头,“到了高峰期,道路两边停满车不说,绿化带都变成了停车带。”
华光城社区约有居民2500多户,车子保有量1500多辆,但最初规划的停车位却只有1180个。由于车道窄、车位不足,造成刮擦事件时有发生,邻里之间矛盾也不少。
2017年初,社区进行民意调查,大多数居民都希望进行停车位改造,而且呼声很强烈。经过前期准备,当年10月初,施工队进场开始改造施工。短短几个月,这里有了不小的变化,新增300多个停车位,分设了人行道和车行道。
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空间,华光城社区还加强了内部通行的管理,如车行道设置车牌自动识别系统,车辆进出快速而有序,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
此外,还有社区实施了单向行驶,如江北桃源小区规划了一条逆时针的单行线,按照标识,汽车通行很顺畅。
太古城小区为了鼓励子女多来看望住在社区里的老人,更是提出亲情卡的概念,并最终列入到了停车管理制度中。子女的车辆进出或是停放,只要登记之后领取亲情卡,就能享受相应的优惠。
升级绿化、增添健身器材不仅车位多了环境也改善了
江北区文教街道双东路小区是1997年交付使用的,典型的老小区,原来没有规划停车位。后来,随着私家车增多,物业只能在相对空旷的公共场地临时划停车位,但也是杯水车薪,呼吁停车位改造的声音多了起来。
永煌物业项目管理部主任张微波说,2017年改造方案刚出来时,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当时,物业与社区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做了大量工作,与有疑虑的居民沟通,把效果图展示给他们看。
“门前屋后有很多绿化死角,植被已经‘秃’了,我们改造就是将这些地方拓展升级,补种绿化,道路看起来宽敞,还能停车。”
“改造后,小区停车位增加一倍,绿化率却仍保持在28%。”
听完解释后,无车居民的顾虑渐渐打消,认可起改造后效果。
“其实大家也明白,老小区环境需要整治,一些植被破坏严重,个别还被占用成私人菜园子或者堆放垃圾杂物,严重影响居住幸福感。这次的停车位改造工程,不仅仅是增加停车位,而且升级绿化、保证生命通道等,整体品质看起来提高许多。”文教街道城建办主任王斌伟说。考虑到以前小区没有像样的健身器材,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只能找附近公园,这次升级还一并解决了问题,方便了小区居民。
■延伸阅读
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长
破解停车难任重道远
宁波市自2014年启动老小区停车位改造工作,通过“小区挖潜,周边配建,错时共享”等措施缓解旧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
记者从宁波市治堵办获悉一组数据:4年时间,中心城区有67个老旧小区完成了停车位改造,新增停车位约1.2万个。仅今年上半年,主城区就有10个老旧小区进行整治改造,共新增停车位1744个,其中洪塘街道姚江花园综合整治工程已完工,新增、改造停车位1035个。
然而,这项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城区2000年(含)以前交付的老旧住宅小区就有870个,停车位改造完成的小区却不到10%。与此同时,即便进行过改造的老小区,一段时间后,也不得不面对停车缺口再次加大的问题。
采访中,丹凤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挺坦言,刚改造完成时,的确解决了大部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但这两年,随着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常住居民的车辆已经五六百辆,再加上丹凤社区地处市中心,人流车流量大,不断有外来车辆停进来。现在,整个社区的停车位又紧张了。至于如何缓解日益紧张的现状,社区还没想到合适的办法。“曾经考虑过增加停车费,利用经济杠杆来缓解停车难,但因为支持的居民没有超过三分之二,改造的事到最后不了了之。”徐挺说。
“我们也是,这两年小区私家车的数量又增加了200辆左右,停车紧张依旧在。”幸福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希望利用体育馆等场所错时停车来缓解矛盾。
记者打听到,今后全市将结合老小区改造试点,同步推进停车改造工作,持续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