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宁波,阳光正好,室外体感不算太冷,家住江北区和塘雅苑小区的不少居民都走出家门,到小区公共空间中散步。
有人欣喜地发现,小区的中心广场上由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和塘雅苑社区组织的“保障房 温暖家”志愿服务大篷车又开张了,不少穿着红背心的志愿者带来了多项志愿服务项目:小家电修理、写春联、测血压......不仅如此,还有拎着大包小包慰问品的党员志愿者们穿梭在小区间,为高龄独居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带去春节的问候。
在小区于2016年成立的“和雅之家”邻里服务站里,80岁的周益金正为居民修理家中送来的小家电。一张桌子、配上几样简单的工具,周益金的维修工作室成了这座120多平米的三层小楼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时传来居民们的欢声笑语。
“谁家有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求助,他都能把小家电修理好。”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小事:去年11月的一天晚上将近9点,周益金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16幢的方奶奶家里停电了,可是物业维修人员已经下班,她自己又不懂电路。这时候,方奶奶想起了白天在和雅之家聊天的时候看到周益金在修小家电,她想会修家电应该对电路不陌生,于是她辗转问到了周益金的电话。
正在洗漱的周益金二话不说穿好衣服赶到了方奶奶家里。一看,原来是方奶奶家保险丝跳掉了,周益金帮她修好电闸后还不忘嘱咐:“不要同时用多件电器,电路超荷容易跳闸!”
第二天,方奶奶特意来到社区居委会让工作人员转达谢意。
(周益金)
“这个工作室就是我的家,以自己的一技所长帮助到他人是我的荣幸,能为社会献出一份微薄之力更是一种幸福。而且每天有很多人一起聊聊天,退休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周益金说。
来自宁波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的党员志愿者们则与社区干部们一起,分成若干小分队前往小区内90岁以上独居老人及重度残疾人员家中走访慰问,并送去新春祝福。在和塘雅苑小区1幢,记者随志愿者看到了今年43岁的徐建萍。
因为一次意外,徐建萍的双目几乎失去了视力,年逾八旬的母亲也看到徐建萍母女俩的难处,邻居张敏懿想出了“结对子”的方法,主动承担了照顾徐建萍的任务。
每天上午,张敏懿都会去一趟,问问她们今天想吃什么菜。由于徐建萍眼睛看不见,张敏懿便自己去买来菜烧好了给她们吃。有时候徐建萍母女俩一些难洗的衣服,她也拿回家去帮她们洗。还有家里的卫生清洁,张敏懿也会帮着母女一起收拾。张敏懿两年如一日上门,帮助她们买菜、做饭、收拾家里的卫生。
“我们在内心早已把张阿姨当成了自己家里人。”徐建萍说。而张敏懿则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不是为了回报才帮助她们的,是真的觉得她们需要帮助,正好我也退休了在家没事,做这些事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没关系的。” 和塘雅苑小区是宁波最大的公共租赁住房小区,2013年8月正式入住,共有房源2101套。小区居民主要是来自海曙区、江北区和鄞州区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小区内中低收入家庭占比高,且孤、老、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复杂性。
(居民展示“乐活积分超市”的积分存折)
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副主任蒋安平介绍,小区在居民入住之初就积极挖掘热心公益居民、培育社区服务组织,以更好的为这些特殊群体服务。同时,为有效整合小区内外优势资源,鼓励小区居民奉献爱心、群策群力,实现和塘雅苑小区社会组织的长效发展,市保障中心还联合和塘雅苑社区在小区成立了“乐活积分超市”。根据小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给志愿者们发放积分,志愿者累积到一定积分后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物品。
“从周益金、张敏懿的志愿行为到小区乐活积分超市,再到2017年成立‘融和零距离’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可以说,和塘雅苑公共租赁住房小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蒋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