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钱江杯荣誉获得者中,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建筑体。
由于毗邻慈城新城生态区,又有背山拥水优越地理环境,使得项目有条件在整体设计和建设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融入周边水清山绿村美的优质生态环境之中。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迁建工程,位于宁波市慈城新城区的狮子山脚下(慈孝大道以东、慈水东街以南),整个建筑群划分为教学行政区、文体生活区,包括10个建筑单体,以“一湖二区多院”布局,由北入口主轴向南延伸。
教学楼是党校的主体建筑,处于整个基地的中心位置,与周围的各功能区形成辐射关系。进入主入口,是通透的大门厅,教室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走出教学楼,空间再次开放并朝南敞开,通过绿地、水系与学员宿舍、学员食堂区域相结合。
看似普通的院校建筑群,却是全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党政干部教育基地。
新建党校位于慈城新区,正好位于宁波海绵城市试点区慈城新区内。地块内的天然水池在这一地理环境中显得格外抢眼。
工程最大化利用了这一自然条件。将小池塘挖大挖深,形成场地中心的一个生态景观水体即镜湖,作为雨水调蓄池,收集整个地块的雨水。
结合校区绿化布局,整个校园内还大大小小建设了32个雨水花园。
所谓“雨水花园”,就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通常它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并且通过植物的综合作用令雨水得到净化。
“所有雨水花园的入渗雨水最终都将排入镜湖,起到完美的调蓄控制作用。”工程师介绍说,不仅雨水花园里的水能慢慢归流镜湖,学校各建筑体的屋顶雨水也都能通过引流管最终归入湖中。而湖里的水还能资源化利用,作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取水。
校园中,还有不少人工“海绵”,为水的循环利用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
党校的机动车道面层全部是透水沥青混凝土,并且设置了硅砂透水平石。景观人行步道及停车位采用透水铺装。这样的设计,令降雨天形成的径流,在经过透水沥青、透水平石、透水砖等的层层净化后实现自然净化与消纳。
还有设计在道路两侧的排水边沟,明显低于路面,表面覆盖卵石,既是美丽装点,又具备了筛除径流雨水中杂物的功能。它们可以将雨水就近导入雨水花园作第一步的滞蓄、过滤和净化,再通过盲管收集排入雨水管网中。
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项目成为了宁波市海绵城市科普及研究基地,是一个全新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工程同时将生态、节能、环保、科技结合起来,照明利用太阳能、建筑使用地源热泵空调、用水设计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令校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校园设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