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关乎建设工程的安全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革,确保预拌混凝土的质量。2021年5月,宁波市上线试运行全省住建系统首批数字化改革项目——“甬砼码”场景应用,并于当年10月在全市范围正式运行,实现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一码溯源、一码核验、一码归档”,从原材料端到建筑工地端的全过程监管。2022年3月份,省建设厅正式确定将“甬砼码”上升为“浙砼管”,成为宁波市住建领域第一个“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项目,在全省、全国都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6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作了《浙江宁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一码监管全程追溯》的新闻报道,央视新闻网也进行了转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详细内容。
浙江宁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一码监管全程追溯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浙江宁波全方位推进数字化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监管方式。
在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某建材有限公司,每批预拌混凝土出厂前品管负责人都会到出料口检查产品的性状,核对配料的参数,详细记录到宁波市建筑材料全过程在线监督平台上,很快,这些信息就会在“甬砼码”上一一呈现。
预拌混凝土属于特殊的“生产资料”,“甬砼码”以预拌混凝土为切入点,涵盖预拌混凝土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检查等环节,生产企业实时采集、填报原材料进场、检验,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追溯。
宁波市住建局建材管理中心负责人:“甬砼码”的应用实现了我市建材行业管理上的一码溯源、一码核验、一码归档,通过多跨协同,整体智治,实现了全链上数据准确、监管精准,规范了市场秩序。
截至5月中旬,宁波全市133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2787个在建项目全面纳入“甬砼码”监管平台,累计发放预拌混凝土电子合格证438.3万份。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宁波将打造融合贡献的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共享调用,逐步实现“一网通办”“一脑通治”“一屏通览”“一码通服”。
在市住建局确定数字化改革“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大提升、四年新飞跃”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甬砼码”将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下一步将实现:全链条贯通。2022年将争取完成建设用砂企业数字化监管的贯通工作;下半年,将试点数字化监管向装配式部品部件及管桩企业延伸,同步开展烧结多孔砖、陶粒和陶粒砌块生产企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数字化监管工作,加快推动以预拌混凝土为中间环节的全链条贯通。全方位迭代。特别是预拌混凝土的数字化监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多问题会不断产生、很多情况会不断出现、很多程序环节还要不断迭代,特别是“甬砼码”上升为“浙砼管”后,需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问题、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工作,通过在不断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系统平台更加完善,把“宁波经验”复制好推广好。全过程应用。目前,市住建局正在开发以政府投资项目为主体、和“浙里建”场景错位发展,侧重于投资促进和形象进度展示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同时,整体推进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监管。我们以需求为导向,将三个平台进行联通,打通信息孤岛,尽快实现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的数字化监管,率先打造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产业线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