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集结号打好组合拳,宁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来源: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8-01-24 00:00 浏览次数:
字号:


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今天下午,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会召开。市住建委主任陈寿旦就“克难攻坚、拔钉清零”“提速开发、加快建设”“文明施工、绿色建设”等三大专项行动作了工作汇报。

陈寿旦表示,去年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围挡”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褚银良副市长更是两次赴工地现场督办、指导。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自指挥下,在新年伊始,即打响了整治工作的第一炮,各地各部门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积极回应了媒体的聚焦跟踪报道及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市住建委在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提出亮问题、亮计划、亮进度、亮措施,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提速、环境品质提升。同时,抽调人员成立专项行动筹备办公室,先行开展相关部门协调、方案制定、跟踪督查、数据报送、简报专报编印等工作。同时召集全市主要施工企业,对“围而不建,建而不快”问题严重的施工项目,要求限期采取措施落实整改;此外,会同相关部门及属地政府,自我加压,通过媒体及时回应市民对若干重大城建项目的关切,公开亮相,接受社会监督。

市国土资源局召集各区县(市)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批而未建土地专项整改进行工作部署,并全面进行了排查研究;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了“行走甬城”一线督查行动,开通“百姓事马上办”热线;市交通委在全市交通系统开展了对在建公路、码头工程“围而不建、建而不快”现象的梳理排查工作;轨道交通对全线在建工地进行了全数排查。各属地政府都第一时间部署落实整治行动,如江北区制定了《江北区工程建设“提速提靓”工作行动方案》;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连夜排查项目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江北、海曙、鄞州等全市各属地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市政道路、电力、水利、拆迁、城市内河等工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排查,对排查出的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卫生问题,要求即查即改,对“围而不建、建而不快”进度滞后重点项目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破难协调,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各属地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了“围而不建,建而不快”情况排摸。据统计,共摸排清查了3557个项目,其中房建项目1553个,市政(轨道)项目498个、交通项目38个、已供土地1306宗。其中“久拆不动”162个,“拆而未用”29个、“建而不快”126个,土地“批而未建”的数量虽自市政府督查后有所减少,但总量仍然较大。

整治行动开展二十几天来,全市各地各部门立说立行抢建设,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干部群众工作干劲得到提升,抢字为先,干在实处,雷厉风行抢建设、抢服务、抢效率;二是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强。如为加快推进重大城建项目建设进展,住建委与国家电网宁波供电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等部门就北环东段快速化改造工程、世纪大道快速路一期等项目的电力、自来水管线迁改事宜进行积极对接,敲定时间节点;三是媒体曝光的项目均已明确整改时间节点,部分已经整改完成。如中山西路项目明确4月底完成红线内房屋拆迁,并在7月份完成道路工程;雅戈尔大道将在8月底基本完工;世纪大道快速路一期地面道路春节前保证主车道双向恢复通车;轨道建设涉及的海晏路(百丈东路-中山东路)目前已全面开放通行;中山路沿线碶闸街、阳光广场和新建环城西路公园三个项目最迟至春节前就可以拆围开放;东部新城生态走廊项目正积极抓抢工期等等。另外,针对文明施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526个项目施工现场环境问题已整改到位。

此前,市住建委会同国土等部门,在属地政府自行排查申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克难攻坚拔钉清零、提速开发加快建设、文明施工绿色建设”三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会后,该方案将正式下发实施。下阶段,市住建委将力争通过专项整治在六月底前先行破解一批突出问题,为全面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打下基础。

三大专项行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开展克难攻坚、拔钉清零专项行动。

主要任务是:紧扣普遍存在的“征地拆迁难”问题,深入查找问题根源,统筹梳理破解举措,因地制宜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联动、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重大拆迁难题,全力以赴确保“久拆不动”问题早解决,重大项目早建成、早投用。根据前阶段排查梳理,确保六月底前解决“久拆不动”项目53个,保障城市建设提速提效。

(二)开展提速开发、加快建设专项行动。

主要任务是:围绕地块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入剖析“供而不建”、“建而不快”根源,精准施策、合力攻坚,着力破解地块开发和项目建设中的卡口、节点等难点问题,打通项目建设“要素链”,明确“时间表”和“线路图”,全力以赴加快建设步伐。目标是到六月底全市消除“供而未建”问题183个,“建而不快”问题55个,其余579宗“供而未建”建设用地,各地要明确完成处置时间。

(三)开展文明施工、绿色建设专项行动。

主要任务是:以助推项目建设、提升文明形象、美化城市环境为目标,强化建设工程和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推进建设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提升建设工地施工现场环境标准,最大程度降低施工作业对群众生产生活、城市交通和城市整体环境带来的影响,全方位提升城市建设整体品质。

为确保三大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住建委将在如下三方面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建立项目责任清单,限期对账销号。建立整治工作“一库一表一图”,即建立统一的“围而不建”整治问题项目库、整治责任分解表和整治进度图。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责任清单,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攻坚小组”,明确每项整治的责任主体、存在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做到监管到位、措施到位和责任到位。

二是强化主体问责考核,务求说到做到。建立整治行动督查制度,通过对已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项目、工期“回头看”及定期督查、随机暗查等形式,加大考核力度,及时通报突出问题,对执行不力的单位进行必要的约谈,限期整改,取信于民。市区相关要素保障和服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尽职尽力,积极担当,为专项行动各责任主体单位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注重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全过程的透明度,特别是在项目拆迁、工程实施阶段,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项目概况、项目进度等要精细化、动态化通过各类公示形式,及时回应人民的关切与期待。要虚心接受社会的监督,对媒体的曝光、网络的舆情,要闻风而动、闻过则改。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陈寿旦在会上表态,市住建委将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协作意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工作水平,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不仅要示范引领,确保住建委负责的市本级城建项目在承诺的时间内完成整治,同时更要责无旁贷地履行好整治办的职责,协同各兄弟部门及属地政府,把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在六月底前取得预期效果,为创造优美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就“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委、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江北区和象山县相关负责人就相关工作分别作了发言。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金伟平主持。

副市长褚银良在会议上强调,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切口很小,但意义很大,这件事如果做好了,建立了长效机制,无论对我们的创业氛围、招商投资的环境,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能级的提升都会有重大的意义。

会上,褚银良同时对各地各部门提出要求:

一、立说立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迅速吹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结号”

今年1月4日、5日,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先后推出记者调查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工地围而不建、道路一修数年”现象,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立说立行“抢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全力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满意。可以说,在当下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再把握、再深化、再提升。

第一,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反映各级干部作风建设的直接体现。建设工程“围挡”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城市形象,影响着群众生活,影响着发展环境,其背后折射的,就是机关作风和工作效率问题。因此,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是锻造和检验“四铁”干部队伍的新考场,也是各地各相关部门比实干、比实效的新战场。郑栅洁书记对我们城建干部提出“三抓”的要求,就是抓紧、抓严、抓实,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要具备立说立行、雷厉风行、不折不扣的作风。我们要不断地增强责任感,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扎实高效推进这项工作,真正展现我们建设系统干部“勇创一流”的担当和“勇立潮头”的气度。

第二,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不仅要求宁波在综合经济实力上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求宁波在高质量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当前,我市在工程建设“围挡”、施工现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久拆不动”“供而未建”“拆而未用”“围而不建”以及“建而不快”等现象,是我们发展中的一大短板、一处伤疤,与宁波的城市地位、发展目标极不匹配。如果这些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症结,迟迟得不到很好破解,甚至没有付诸实质性行动,那么,我们提出的“名城名都”建设宏伟蓝图,就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因此,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手,从作风抓起,力求抓一件成一件,干一桩成一桩。

第三,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的城市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变化时期,这是一座城市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期和破茧化蝶前的蛰伏期,在这段时期,就需要我们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效率推进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建设项目的影响因素和老百姓讲清、讲透,把建设工程的“工期”亮出来、“计划”挂出去,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群众关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扎扎实实做出一番新气象,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二、精准发力,进一步落实目标任务,扎实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推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郑栅洁提出“三抢——抢机遇、抢人才、抢项目”,在“两会”代表会议上,又提出了“抢资源、抢平台”。对我们城建领域来说,就是“抢机遇,抢建设,抢项目”,要为抢人才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必须“抢”起来,要在“快”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努力做到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开展“克难攻坚、清零拔钉”“提速建、设加快开发”“文明施工、绿色建设”三大专项行动,深化“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行动。

1、克难攻坚、清零拔钉专项行动

什么是“零”?项目涉及的绝大部分房屋征收或房屋拆迁,已经完成了,但剩余那一些,也许数量不多,但可能是比较棘手的,或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时没能拆掉、拆净,这就形成了征迁中“久拆不动”“拆而不净”现象。

什么是“钉”?“钉”就是障碍物,从各地各相关部门报来的数据来看,项目中的“钉”,主要集中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问题。征收滞后、拆迁迟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建设工程项目的推进效率、整体建设,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有效投资。

我们城市建设者要学会算“四笔账”。第一笔是政治账,在媒体曝光后,政府部门付诸行动了,实现好的成效了,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有很多的人在点赞我们立说立行的作风和成果,这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笔是经济账。“久拆不动”,需要沉淀多少资金,增加多少成本,也没有形成有效投资。因此商圈商家及老百姓的出行等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大账小账细账要综合起来看。第三笔是生态账。如果工地扬尘治理得更好、施工速度更快,对环境对生态的影响就会更小。第四笔就是民生账。工地“围而不建”造成了民众出行不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建设单位一定要改改“蜗牛”习气,真正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为人民的出行便捷着想。

抓好克难攻坚、清零拔钉专项行动工作,一方面,要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厘清征收、拆迁项目涉及的问题清单,精准把握好“久拆不动”、“拆而不净”的焦点问题、关键环节,要讲究“拔钉”窍门,逐一制定克难攻坚“拔钉”实施方案,明确主体责任、工作举措,倒排“清零”计划、时间节点。同时,在强势推进“拔钉清零”工作中,以“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强势推进“清零拔钉”。另一方面,要综合施措,推进清零交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对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中“久拆不动”“拆而不净”的,及早履行好司法程序,对特殊疑难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要充分发挥征收联席会议作用,通过集体会商方式,快速落实解决相关问题。对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的被征收人,决不一味姑息,在程序到位、补偿合理的前提下,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清零,保障项目提速、增效。

2、加速建设、加快开发专项行动

这个行动,就是要努力实现“清零拔钉”与“加速建设”“加快开发”之间的无缝衔接,也就是说,要做好“拆后文章”。

针对建设用地“供而未用”难题、工程建设“围而不建”“建而不快”现象,褚银良又强调了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搞开发”。认真剖析内在原因,分门别类地制定加快开发、加快建设的推进方案,强化按合同履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妥善处理因基础设施配套、征收拆迁政策处理、行政审批滞后、城市规划调整等政府原因,以及建设资金不足、开发意向变化等企业自身原因,而导致的项目土地“供而未用”问题。同时,对于储备土地,即使规划、国土对长远方案暂不明晰,那短期、眼前方案总是要有的,可以拆建结合、拆用结合,或用于公共停车场功能、或用于临时公园绿地等,分类规划好、建设好,确保城市环境持续改善,让城市变得更美、更靓、更富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无缝衔接“抢建设”。我市建筑市场存在的一些“有名无实”乱象必须整治,针对项目单位,狠抓主体责任,严肃查处。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监管,直至清退出宁波建设市场。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且无特殊原因的,要对责任主体采取通报批评、重点监督、挂牌督办等手段,加强跟踪问效,涉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还要对其进行信用扣分,乃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或按照合同予以经济处罚。针对道路整治提升与轨道交通建设共建,要按照“五结合、四同步”的要求,即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功能与景观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市区与郊区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以及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务求做到“最多围一次”。

3、文明施工、绿色建设专项行动

“围挡”美观不美观,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是展现宁波城市形象的一张宣传名片。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标准、严格发布要求,提升制作水平,用足、用好“围挡”这个展示平台。围挡内外要切实解决施工及运输引发的建筑扬尘问题,同时要加强围挡内的文明标化工地建设,包括拆房工地等都要通过制度上的规范及相应的举措,确保落实到位。

重点把握两点:

一方面,要着力保障安全、文明施工环境。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降低施工能耗和资源浪费,提升文明形象、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已供应未开发的土地场容、场貌监管,强化建设工程、拆除工程施工的扬尘综合治理,强化在建工程的文明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管理。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绿色、文明施工水平。有关单位要把实施文明施工、绿色施工,作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鼓励、支持工程参建单位,研究开发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提高施工工艺,并以标准化工地、示范工程评选等契机,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装配式建设的应用。

4、深化“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行动

“两路两侧”即公路、铁路两侧,“四边三化”即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这两项行动是我省自2015年开展的常态化工作,今年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整治的重点还应该包括城市的主要出入口、机场航道、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等区域。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依法处置与科学疏导相结合。对“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的环境问题,既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要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由单纯行政取缔处罚向依法治市转变,不能单纯地取缔完事、处罚了结。同时,要善于创新管理手段、技术手段,比如我们最近开展全市高速公路、环城高架两侧的环境整治,就采用了拍照录像、“点位式”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推进相结合。集中治理是治标的过程,长效推进是治本的关键。要通过这次整治,快速有效地解决“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固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长效机制,让沿线环境整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三、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强工作联动,坚决打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涵盖了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又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一脉相承,是加快开发加快建设的新机遇,是提升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的新抓手,是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思路。各地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不折不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实干作风要过硬。我们一定要把作风硬起来,把纪律严起来、把规矩树起来,强化攻坚克难、强化责任担当、强化落实效率,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培养锻造一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建设系统“铁军”。

二是工作合力要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必须树立协同作战意识,勇于担当、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市住建委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督查考核等职责;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挑大梁、当先锋,勇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各区县(市)、管委会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周密谋划实效举措,确保工作高效落实到位。

三是督查考核要问责。要尽快细化项目问题清单,压实责任,对账销号,过周简报、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四是长效机制要管用。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属地管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提高城建工作透明度,实现项目建设的无缝衔接。

五是舆论宣传要强化。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新闻媒体平台,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百姓期待,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广泛宣传专项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敢于揭短亮丑,曝光一批反面典型。